美丽长沙新图景:生态型、组团式、网络化
时间:2025-03-05 09:44:09 来源:掌上长沙
字体大小:

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4日讯(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)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言:“城市是一门科学,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、脉搏、肌理。”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,空间结构则是这一生命体的轮廓与经络,是城市发展图景的战略表达和生动描绘。

日前,《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获国务院批复。《规划》提出将构建“一脉两屏六绿楔、一主两副多组团、一轴一带两走廊”的市域格局,形成生态型、多中心、组团式、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,为长沙描绘出一幅令人期待的美丽新图景。


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

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


守护“绿水青山”,铺就生态底色

长沙南带衡岳、北襟洞庭,“带岳襟湖” 的独特地势让其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。市域中部的浏阳河、捞刀河、沩水、龙王港、靳江河、沙河等6条一级支流奔腾不息,最终汇入湘江,一路向北融入长江;东西两侧的罗霄山脉与雪峰山余脉,宛如天然的生态屏障,守护着这座城市。

《规划》锚定了长沙这一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,提出优先保护好湘江及其支流水脉,依托东西部山系构筑两个生态屏障,并结合谷山、岳麓山、浏阳河等控制六个深入城市内部的生态绿楔,形成“一脉两屏六绿楔”的保护格局,成为生态功能维育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景观游憩体验等的空间基底。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4.02万亩,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783.82平方千米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铺开。


长沙市生态格局规划图

长沙市生态格局规划图


组团式布局,塑造城市新形态

长沙历来注重在守护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础上,塑造组团布局形态。记者了解到,从长沙建城至上世纪90年代初,受自然山水和社会生产力限制,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主城核心区。20世纪90年代以后,外围组团的规划建设加快。199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马泉、天望地区和坪塘、捞霞组团布局,2003年版总体规划拓展了暮云、高星组团,2014版总体规划结合黄花机场、高铁南站拓展布局了空港、黄黎组团。


历版总体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图

历版总体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图


《规划》坚持了组团式布局的理念,在历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,围绕打造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,提出重点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长沙都市区,以及浏阳、宁乡两个重要增长极,推进建设南部融城、坪塘含浦、梅溪湖、望城高星、金霞、星沙、空港高铁、铜官丁字、金阳、金洲等多个城市组团。通过合理控制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,引导地铁、公共服务设施、综合公园、产业园区、品质居住区在各组团综合布局,促进职、住、服深度融合,形成高质量发展的“一主两副多组团”开发格局。在此基础上,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308.67平方千米,锁定城镇空间形态,推进空间节约集约利用。

构建“轴带廊圈”,织就全域网络

经过近40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,长沙已成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。随着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影响,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。

为适应新阶段、新格局、新技术的发展需求,《规划》提出“一轴一带两走廊”的空间格局。在此基础上,长沙还携手株洲、湘潭共同打造长株潭都市圈,全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,共建湘江百里画廊、中部京广发展带、轨道上的长株潭等,构建全域一体、区域协同的网络化空间布局体系,为区域要素流动提供有力支撑。


长株潭都市圈空间协调示意图

长株潭都市圈空间协调示意图


“总体上,这版总规的空间结构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、高质量发展下长沙经济社会的综合投影,适应了长沙自然地理格局特征,延续并提升了历版总体规划组团式空间布局,体现了开放式网络化空间发展路径。”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,未来《规划》将引领长沙向生态型、组团式、网络化的现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迈进,推进长沙建设成为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之城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